此时的洛邑,连后世18线的小县城,都有些不如。
最高的建筑,也不过是四五层高的砖房。
更多的,都是两层的砖楼,看上去,年头不短。
走过的道路,也都是双车道,路两旁,都栽种了树木。
不过此时已经是秋末冬初,到处都是萧瑟的模样,地上铺满了黄色落叶。
与京城一样,路上极少能看到机动车,更多的,都是自行车。
可能还不到下班时间,行人并不是很多。
很快,车辆到了涧西区的一拖厂区。
整体上看起来好一些,不仅道路宽敞了,路旁的房子,也变成了三四层的红砖房。
一大片风格统一的苏式建筑群,木质的坡屋顶、红色的砖瓦、绿色的窗户,极为壮观。
因为这些楼房都是新盖没几年的,在整条路上一字铺开,几十栋楼连绵不绝。
像座兵营一样整齐排列,一眼望去,颇有一些庄重肃穆的压迫感。
“前面就是厂招待所,几位领导已经在等着咱们了。”
吉普车上,一位王姓的办公室副主任,负责接待工作。
从下火车开始,就一路介绍洛邑的历史,和一拖这些年的贡献。